艺术动态

联系我们

王士成精微艺术馆
联系方式:0791-83766939 13907913609
地址: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翠岩路153号

画家风采

您当前所在位置:王士成精微艺术馆 > 艺术动态 > 画家风采 > 浏览文章

微雕艺术家王士成:巨构入方寸 微细见精神

来源:本站原创      日期:2015年08月24日  阅读:  

    我国的万里长城,足令世人惊叹。曾有人说这是在月球上都能遥望到的人类伟绩,真所谓宏观在宇。而王士成则要创造一项微观的伟绩:让宏篇巨构入于把握之中,像万里长城那样令人叹服。他凭借的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微雕艺术。
    微雕艺术滥觞于西周时期的甲骨雕刻,其后名人佳作辈出。明朝王叔远以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苏子泛舟赤壁,舟楫构造精细,人物栩栩如生,舟中题字细若蚊足,“勾画了了”。近年来,苏沪等地先后有多部象牙微雕精品问世,有的被国家有关部门收藏,据说每件作品尚无超过三万字者。
    王士成心目中的“万里长城”,是象牙微雕120回本《红楼梦》全书,共103.5万字。他含辛茹苦两千个日夜,终于成就了这座前无古人的丰碑。展现在笔者眼前的,是三个火柴盒大小的锦盒,里面装着象牙薄片,每片高50毫米,宽35毫米,厚0.4毫米,共60片。每片都双面刻字,计120面,每面平均刻8000字,每字平均0.2平方毫米。这就是说,在一粒平放的芝麻所占面积上,要容纳15个微雕汉字。借助50倍显微镜来鉴赏,只见字迹雄健而隽秀,布局严谨而潇洒,插图金陵十二钗形神兼备,跃然眼底。那年在广州“中华百绝”博览会上,中外人士叹为观止。当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、中国红学会会长冯其庸先生说“不仅微,且笔触好,书味浓,实为一部精美的微书。”著名红学家张毕来曾誉之为“鬼斧神工”。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、鉴赏家、画家陈大章曾称之为“微型巨作”,当引为国宝。一位意大利友人惊叹“不可思议”。
    王士成说:“微雕不仅在微,而且在微中见精,见神,见功力。”微雕力作《红楼梦》的创作实践,充分显示了他的深厚功力。1993年我采访他时,他47岁,探索微雕艺术已经30个春秋。他生长在被称为“毛笔之乡”的江西省丰城王家洲,从小耳闻目染毛笔杆上刻字等一整套制笔工艺。但使他接触微雕并决心献身微雕事业的,却是一个偶然的机遇。他在一个展览会上看到了江西老一辈著名微雕家王梦石的微雕作品,即在米粒大小的象牙颗粒上刻有毛主席的《七律    长征》全诗。他的心受到震动——原来雕刻还如此精妙无比的微观世界!从此他开始了大胆而艰辛的探索。他逐渐领悟到,微雕是书法与刀艺的结合,没有丰实的书法艺术底蕴,刀锋上就出不了神奇。于是,他以刀代笔,孜孜不倦地临摹历代书家名帖。仅在毛笔杆上临摹《兰亭序》全文,就刻了千余枝(遍),《兰亭序》他都能倒背如流了。二十多个寒来暑往,,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刀工和表现手法。此时,他便立下了微雕《红楼梦》全书的宏愿。
    遥想当年,王士成凭他微薄的工资维持全家六口生计,还要省下钱来购置微雕工具和原料,其困顿不难想象。然而更艰难的是完全要靠业余时间从事艺术创作。有时,象牙片正反两面已刻了一万五六千字,只因最后一行的某个字刀法不理想,便将整片象牙报废重刻。夏夜,为免蚊叮虫咬的干扰造成手中的微雕刀颤动,竟顾不得闷热,穿上工作服和高筒套鞋,扎紧袖口与裤管。那如注的汗雨,和着他的心血,化为清泉般的微雕字迹,从他的指尖流淌而出。从1986年元月到1991年5月,他心无旁骛,锲而不舍,如愿以偿地将百余万字的《红楼梦》巨著,把握于方寸之中。
王士成是一位勤奋而多产的艺术家,不断有精品新作问世。在一支直径约10毫米、长178毫米的毛笔象牙柄上,他刻下了整部《唐诗三百首》,共21370字。在10余块高约50毫米、宽约10毫米,像秦汉竹简般编在一起的牛角薄片上,他刻下《孙子兵法》全部13篇,共6100余字。他在一把重81.92克的微型纯金扇上,仅用高45毫米、边弧长150毫米的方寸之地,微雕了古诗182首,共8400字。为了将我国传统的微雕艺术推向世界,王士成着意于作品题材和表现手法的推陈出新。一项成功的尝试是他与其长子王小光合作完成的。父子二人在长300毫米、宽45毫米、重51.2克的铂金片上微雕汉英对照圣经《马可福音》,计汉字18000个、英文字母60000个。
    王士成的名字随同他的作品走向了世界。中央电视台和江西电视台为他摄制的专题片《大千红楼一微尘》已译成多种语言推向美、日、港、澳等多个国家和地区。泰国的甘米电视公司也为他摄制了一部专题片。几十家国内外报刊报道了这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的成就。
    在王士成看来,他向往的“万里长城”,才从山海关起步,前面还要攀越八达岭,飞度玉门关,拼搏正未有穷期。
(采写于16年前,发表于《民主》杂志。近日翻寻敲击出来,只做了涉及时间交代的个别字句修饰)